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红豆股份固态电池项目进展,红豆集团有没有上市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4-10 05:14:01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红豆股份固态电池项目进展,以及红豆集团有没有上市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三一集团电芯公司怎么样2、电动车能跑2000公里?干掉燃油车的是它

1、三一集团电芯公司怎么样

近日,由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集团参与投资的三一锂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锂能”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业务将包括电池制造、销售、租赁、储能等。而此前不久,老牌服装企业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豆股份”,600400.SH)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红日风能拟在内蒙古建设3GW大功率固态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不仅仅是三一集团和红豆股份,8月宣布新进军锂电赛道的,还包括国内农药头部企业福华通达,其投资约220亿元的先进材料产业园日前在四川乐山开工,项目中包括建设60万吨锂电电解液,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资料图)

锂电留给新玩家的空间有多大?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源源不断地释放着需求,目前锂电仍是一个增量而非存量的市场。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对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锂电行业的“马太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

三一集团:电动化铺路

8月初,三一锂能在湖南长沙成立,这意味着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巨头三一集团正式进军锂电行业。

天眼查的资料显示,新成立的三一锂能的股东有11人。其中,三一集团直接持有其15%股份,通过两家下属公司持有另外34.9%的股份,为三一锂能的最大股东。梁在中持股比例约33.6%,是三一锂能的第二大股东。梁在中是三一集团主要创始人梁稳根之子,现年38岁,还担任三一集团董事及高级副总裁。

现任三一重工(600031.SH)董事、高级副总裁,三一集团董事的易小刚,则是三一锂能的法人代表。

公司受益所有人显示,梁在中最终受益股份为33.649%,梁稳根最终受益股份为28.287%。

据三一集团网站介绍,三一集团主业是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旗下包括三一重工、三一国际、三一重能三家上市子公司,主要产品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等。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三一挖掘机的销量超过10万台,其中国内销售近7.8万台,海外销售超过2.2万台,自2011年起,三一重工挖掘机连续10年全国销量第一,2020年销量居全球第一。

就在上个月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年度“50家聪明公司(TR50)”中,三一重工作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上榜企业,引人瞩目。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三一集团开始在电动化方向集中发力。其中,三一重工对电芯、电驱桥技术、充换电站、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技术进行了布局,并密集推出20款电动化产品,包括全球首款38吨级量产化电动大型挖掘机及首款SY215电动中型挖掘机产品。

2022年5月20日,三一集团正式发布了换电站产品,首批换电站分别在四川成都、山东淄博、湖北鄂州三地正式投入运营,单车换电仅仅需要1.9分钟。三一换电站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致力于打造站、车、电池、换电运营为一体的一站式补能解决方案,下半年将陆续发布更多的换电产品。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三一集团仍然面临着主营行业利润大幅下降的困境。

三一重工的年报显示,2021年,三一重工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0.33亿元,同比下降22.04%,遭遇六年来净利润首次下滑,同时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11.29%。而公司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亿元-3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将下降71亿元—79亿元,同比下降70.22%-78.16%。

对此,三一重工称,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反复、工程有效开工率不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减少,造成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红豆股份:跨界何太急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三一集团,服装企业红豆股份进入锂电,则多少显得有些匆忙。

7月,红豆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无锡红日风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日风能”)拟与成都超壹动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超壹动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政府签订协议书,投资设立项目公司,在集宁区白海子片区建设3GW大功率固态锂电池制造项目。根据框架协议约定,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8亿元,二期投资7亿元。

项目公司拟定注册资本3亿元,其中红日风能认缴出资2.7亿元,持股比例90%,成都超壹动力认缴出资3000万元,持股比例10%。项目计划于2022年8月份开工建设,于2023年投产;二期工程将于2024年全部完工。红豆股份表示,锂电池项目完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而就在红豆股份发出公告的第二天,上海交易所向其发出问询函,对这笔投资提出了质疑。

上交所要求红豆股份说明解释的问题包括:公司在资金、人才和业务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新业务的原因和主要考虑;公司项目建设、生产制造的技术储备来源;公司目前的技术人员储备情况、相关人员的任职经验等。

此外,上交所还要求红豆股份说明预测45亿元收入的依据及合理性,列示相关项目建设的具体时间规划,补充披露超壹动力财务数据情况等。

在红豆股份一周后给予上交所的回复中,其坦言,公司控股子公司红日风能目前尚不具备固态锂电池相关的研发、技术人员,本次投资项目的主要技术和专利来源于合作方超壹动力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性保控制的公司或其参股的公司。

并且红日风能尚未与上述各方就未来技术或专利的使用安排进行商谈及签署明确的协议。

天眼查APP资料显示,红日风能成立于2022年5月6日,其经营范围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陆上风力发电机组销售等。而成都超壹动力成立于2022年2月,公司目前掌握的锂电池相关技术专利有14项,其中7项专利授权有效。

而在8月4日的最新公告中,红豆股份进一步表示,“3GW大功率固态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拟使用的相关专利目前仅处于试验性阶段,尚未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最终产品能否成功进行商业应用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红日风能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尚无电力工程总承包资质。

为何如此急迫跨界?可以看到,跟三一集团类似,红豆也深陷主营业务利润的陡然下降的困局。

据红豆股份2021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23.42亿元,同比下降1.7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97.31万元,同比下降46.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820.8万元,同比下降46.87%。公司2022年一季报显示,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1.0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8.98%。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纺织服装企业主业受困,主要由于疫情冲击导致业务增长受限,为了快速改善“造血”问题,必须发展主营业务之外的新增长点。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红豆股份,近年宣布进入锂电的服装企业还有孚日股份、江苏阳光、欣龙控股、康隆达、中银绒业等,其涉足的领域包括锂矿、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电解液等项目。

锂电行业:蓝海依旧?

锂电行业留给新入局者的空间有多大?

以行业下游的动力电池产业为例,一方面,市场需求确实在持续增长。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1-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

而另一方面,行业的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4.2GWh,同比增长114.2%。装车量前十名的企业占据了市场95.95%的份额,前三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占据了市场78.49%的份额。而龙头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比为47.19%,第十名塔菲尔新能源的占比已经仅为0.84%。

在国内锂业巨头赣锋锂业首席分析师何伟言看来,锂电行业目前仍然是蓝海。“马太效应还没有出现,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迅速,饼越来越大。这不是一个存量博弈、而是一个增量市场。”在近日的一次锂电行业内部交流会中,何伟言说。

不仅如此,行业中很多技术路线也没有完全确定。“例如上游的提锂,黏土提锂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国内的盐湖提锂也还在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是新的机会。又比如动力电池,电池的最终路线是什么,现在也都不能确定,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未来都有很多机会。”何伟言说,“不是说现在的老大就会一直是老大,行业未来还会有很多后来居上者。”

不过,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国轩高科的项目发展部总经理王安则认为,行业是否有马太效应,要看细分板块,“分子分母都在迅速扩大。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越复杂的领域越不容易进入,像电池隔膜,已经没有多少企业能够再进来。但是矿不一样,锂矿开采的利润率太高,所以新入的企业还会很多。”

而对动力电池而言,经过前期的积累,产业已经上了快车道,到了拼产能规模、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阶段。“电池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客户需要稳定的供货和快速放量时的供应保障。例如一家汽车厂商今年需要5GWh的电池,但是汽车突然爆款,下一年需要10GWh,如果电池供应商的产能跟不上,客户只能换第二家供应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个行业已经具备了马太效应。”在这次内部交流会中,王安说。

那么,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如何能在锂电行业立足?业内人士认为,关键还是要看技术和成本控制。

“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何伟言说,“多年建设经验、工艺设计的沉淀,是上游最大的门槛。这不是说资金不重要。在整个行业融资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买矿很容易,但是如果没有经验和技术储备,买完了怎么办?我们看到过在国外的一些锂矿项目,买下后爬了五年的坡都没有爬上来。”

一个行业必然会有上行的期间,而当行业下行时,活下来的就是成本低的企业。据何伟言介绍,在2019年锂价低迷时,很多锂矿企业“死在了黎明之前。”而王安则坦言,“怎么样保证产品的原料供应,平滑利润防范风险,怎么样扩大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对于锂电企业而言,这都是事关未来生死的问题。”

2、电动车能跑2000公里?干掉燃油车的是它

又到了电动车的“自燃季”了吗?据不完全统计,仅4月至5月,全国已曝光的电动车自燃事件就多达8起,再次考验了人们对电动车安全的信任度。关于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动力电池的问题。面对储能少、自燃风险大、充电慢、回收难的重大缺陷,一款颠覆性的电池产品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

什么是颠覆性的?与其每年“挤牙膏”让技术进步一点点,不如把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便利差距缩小到零。这个颠覆是指最近备受关注的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吗?是以 特斯拉 为代表的“高镍低钴”三元锂电池吗?还是以 比亚迪 为代表的磷酸亚铁锂“刀锋”电池?回答:都不是。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动力电池江湖隐藏的“老大”。

“镍锰酸锂电池的本质是镍取代了尖晶石锰酸锂中的部分锰,尖晶石锰酸锂具有与锰酸锂相同的晶体结构。早在20年前就有人研究过。”一位行业研究员这样说。无论是蜂巢的锂镍锰氧化物电池,还是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它们的能量密度有所提升,但在材料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是在结构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些技术进步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但作为一种产品,仅仅让消费者“惊艳”是不够的。

■固态电池是您想要的“惊人”选择。

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到2021年将达到300Wh/kg,到2025年达到400Wh/kg,到2030年达到500Wh/kg。目前市场上无论是哪种电池,依靠现有的材料技术都很难实现电池单元能量密度高于350Wh/kg的目标。即使是特斯拉的21700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也只有300Wh/kg左右。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德诺神父曾说过:“你需要的是一步一步的,而不是一个增量。”在他眼里,这一飞跃就是“固态电池”。什么是固态电池?清华大学的一位研究生曾经用红豆饼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喜欢吃红豆饼。刚开始只是觉得好吃。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红豆饼是两种固体的完美结合。当时我每天都在做固态电池的研究,我想做一个这么近距离接触的界面,但没想到最好的例子出现在饭桌上。”他说。

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隔膜和电解质占电池体积的近40%,质量的25%,而固体电解质取代电解质后,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减小到几微米。电池的外形也从圆胖变得更薄更平,就像红豆饼一样。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生在罗马。即使是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也能达到350Wh/kg,完全“吊打”了现在的锂离子电池。随着液体电解质含量的逐渐降低,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这意味着,如果将市面上的600公里锂离子电池组换成全固态电池,电池续航将达到2000公里,所谓的电动车里程焦虑将不复存在。

"固态电池将是三元电池的颠覆者."工信部培训中心汽车专家张翔曾表示,固态电池将成为电动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武器。

全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突出,而且不易燃、不腐蚀、不挥发、不漏液等。安全性更有保障,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会着火。另外,在回收方面,全固态电池只能通过“干法”回收。也就是说,电池内部的有效成分是通过粉碎的方法提取出来的,这也解决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难,容易产生废液的问题。

■不少企业已悄然进入“军备竞赛”阶段

说了这么多固态电池的闪光之处,你一定在想,这么好的“神仙”产品很快就要量产了!事实上,为了实现动力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目标,固态电池已经悄然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其中丰田是最出色的海外公司。如果不是疫情,丰田早就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亮相其固态电池电动车,但真正的量产可能要等到2025年。

“丰田固态电池是基于e-Palette概念平台开发的”

为什么今年夏天日本固态电池“早熟”?电气化浪潮之初,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推出纯电动汽车,但丰田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并不积极,因为它在等待自己固态电池的成熟。丰田官方发言人加贺·多伊表示,丰田希望在20世纪20年代初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从而弥补丰田与日产、特斯拉等电动车龙头企业的差距。

这不是一个空的想法。其实早在2021年,丰田就拿整个集团的心血去研究全固态电池。从成果来看,丰田在该领域的专利占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的13%,是全球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开个玩笑,丰田汽车免费开放了5680项汽车使用氢燃料电池的专利,此后又免费开放了23740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技术专利。那么“大方”的丰田为什么不开放固态电池的专利呢?这很耐人寻味。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戴森最近展示了他被遗弃的代号为“N526”的电动汽车。戴森果断停止了造车项目,因为造车成本太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戴森放弃了制造电动汽车,但他投入了25亿英镑用于固态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可见,固态电池的“金矿”也吸引了跨界玩家的参与。

事实上,从汽车产业链到电子电器产业链,甚至很多固态电池初创企业,都在全力抓住固态电池领域的机遇,获取市场份额。

从国内整体情况来看,部分企业也已进入固态电池试点阶段,2025年前可能实现固态电池量产。其中,以蔚来、天际、爱知为代表的中国新汽车品牌在固态电池布局上较为活跃。

■动力电池江湖将被颠覆

任何美好的事物在诞生之前,都要经过血与火的锤炼,固态电池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在固态电池真正量产之前,主流的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甚至新型的镍锰酸电池都会在过去5-10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一旦固态电池量产,整个动力电池就会天翻地覆。

首先,一旦全固态电池量产,被锂离子电池诟病的安全和续航问题将不再是障碍,真正拉开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帷幕。

其次,全固态电池的上游正负极材料、固体电解质、设备和制造都将发生变化。这不仅会给新玩家一个机会,还会狠狠的揍原玩家一顿。

最后,要实现电池的商业化,需要在规模和成本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使用的材料不应该昂贵和稀有,并且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应用。但据汇能科技估算,当量产规模达到20GWh时,全固态电池组的成本将降至三元锂电池组的98%,将起到替代作用。

编辑有话要说:

科技进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当电池技术解决了电动汽车续航不足、充电慢等问题,电动汽车自然可以取代燃油车。目前离我们最近的新电池技术应该是目前最流行的“无钴”电池,但真正意义上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可能是全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将在未来几年拨开乌云,我们也期待中国汽车品牌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2019

X 关闭

推荐内容

信息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