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曾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此后也一直是北方的重要城市,许多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都在此发生,也有无数历史名人在此诞生。自明万历年间起,人们为了纪念赵国先贤而陆续修建了“三忠祠”和“四贤祠”,民国时期,两祠合并为了如今的“七贤祠”。那么,这七贤分别都是谁呢?
上图京剧《赵氏孤儿》,黄齐峰饰韩厥
总的来说,七贤祠中的“三忠”分别是“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三位义士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而“四贤”指的则是赵国历史上的四位杰出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与李牧。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史记》当中“程婴死,赵武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开始设祠纪念程婴等人,可见邯郸一直就有纪念先贤的传统,七贤祠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修建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一个影响并不算十分巨大深远的历史事件,“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要多亏了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戏剧中的赵氏孤儿赵武本是晋国权臣赵盾的孙子,在全家三百余口都被奸臣屠岸贾屠戮殆尽后,襁褓中的赵武成为了赵氏唯一的幸存者。
为了保护赵武免遭加害,赵氏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定下计策,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但屠岸贾听闻后前去杀害的实际上是公孙杵臼自己的孩子。随后,公孙杵臼自尽,程婴则成功获得屠岸贾的信任。为表器重,屠岸贾将程婴之子收为义子,但所谓的程婴之子其实就是真正的赵氏孤儿。
十五年后,长大成人的赵武被程婴告知身世,悲愤交加的他将前因后果上呈晋悼公,后者下令将屠岸贾捉拿并处死,赵氏之仇终于得报。屠岸贾伏诛后,忍辱负重十余年的程婴自尽以报当年公孙杵臼的大义。另外,在救出襁褓中赵武的过程中,老臣韩厥也献出了生命。受到戏剧的影响,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便被称为“三忠”。
戏剧毕竟存在许多艺术加工,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见于《左传》、《史记》等典籍的记载。和杂剧中不同的是,程婴并没有假意投靠屠岸贾,而是带着赵武藏在了山林之中。另外,为赵氏平反的也并非晋悼公而是晋景公,他在韩厥等正直大臣的劝说下发兵攻灭了屠岸贾,又将赵氏的封地恢复并交给了赵武。
接下来再说大名鼎鼎的“四贤”。廉颇、蔺相如因为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他们一个是为赵国征战多年,立下无数战功的大将,一个是凭借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中发挥出色维护赵国利益与尊严的贤臣。至于他们之间负荆请罪的故事,已经可谓妇孺皆知。可惜的是,这一文一武尽管竭尽全力,但也没能避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廉颇前往长平抵御来犯的秦军,由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廉颇选择了相对稳妥的固守战术。然而,后来赵王却被秦国的反间计欺骗,不顾蔺相如劝阻执意用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缺乏经验的赵括被秦军击败,赵国元气大伤,而廉颇、蔺相如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国走向衰亡。
廉颇、蔺相如逐渐退出赵国权力中心后,李牧成为了赵国最后的良将,他靠着抵御匈奴崭露头角,后来又因大破秦军获封武安君。然而,他最终也因为离间计被赵王杀害,从此赵国面对强秦再无抵抗之力。最后是赵奢,他是上文提到的赵括之父,曾凭借大败秦军的功绩被封为马服君,后与廉颇、蔺相如同样身居高位。
实际上,最初邯郸城内只有供奉廉颇、蔺相如、李牧的“三贤祠”,后来才加入赵奢成为“四贤”。尽管知名度不如其他三位,但赵奢同样功勋卓著,他所提出的“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也逐渐被解读成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俗语。此外,著名军事家曹操也对赵奢高度评价道:“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综上所述,邯郸城中的七贤祠供奉着春秋时期义救赵氏孤儿,为后来赵国的诞生作出巨大贡献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以及战国时期帮助赵国维持七雄地位的廉颇、蔺相如、李牧和赵奢。这七人中前三位主要是凭借忠义的品格入选,而后四人则可谓德才兼备,不管品行还是实力都毋庸置疑。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